freehdxxxxmovies日本_国产21区_日本videos有奶水的hd_www.人妖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歡迎訪問榆林市長江送變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海上風電搶裝大潮落幕之后”系列調查之二風電進入“加速降本增效”全新階段

2021年12月20日,深入大海60公里處,海風呼嘯。一座海浪之間的鋼鐵小鎮展現在眼前。高聳的風機縱橫排列,可起落直升機的海上換流站如同鋼鐵大廈,重達2.2萬余噸,國內最大。這是三峽新能源如東H10項目8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目前亞洲首個采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海上風電工程。當年12月16日全容量并網發電,迄今不過40天。

2022年1月13日,百余臺風機如同海上巨人陣列,迎著凜冽北風,白色長臂轉動不息。這是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海上龍源公司的如東環港48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全球首個潮間帶海上風電場,也是中國第二個海上風電場。2010年建成,距今已近12年。

這兩座風電場是江蘇海上風電開發成果的縮影。從2003年開始規劃的首個潮間帶國家特許權項目,到2021年底并網的三峽新能源如東H10項目,經歷了17年,1180萬千瓦裝機的“海上三峽”終于矗立在近千公里的江蘇海岸。

必須承認,“江蘇海上三峽”最終成形的巨大推動力來自2021年底徹底退出的國家補貼政策。然而,緊隨突飛猛進的市場數據而來的是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的“2022年關口”——政策刺激基本告終,補貼斷崖式下跌或僅僅象征性存在,產業界必須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能。當前開發規模高居全國第一的我省首當其沖。

注定“平緩”的2022年

大潮退去之后,一切重歸平靜。某種意義上,比大潮洶涌之前更為平靜。

由于國家“十四五”海上風電總體規劃尚未公布,我省及各沿海省份的“十四五”相應規劃也未落地,中長期規劃項目尚無一確定。廣東是唯一出臺了地方補貼政策的省份,省級招標項目額度內,每千瓦時電補貼0.1元,且補貼年限不長,遠不及已經退出的國補,后者的時限是20年以上。

相對而言,我省的海上風電市場新起微瀾。今年1月7日,省發改委公示了“2021年度海上風電項目競爭性配置結果”,總共三個項目,總容量265萬千瓦。其中,大豐兩個項目,分別為80萬千瓦、85萬千瓦,射陽項目100萬千瓦。業界資深人士坦言:這三個項目是“十三五”規劃的遺留項目。換言之,2022年第一個月即將結束,“海上風電第一大省”尚無任何新項目誕生,更不用說洽談省份。事實上,即使此次的競配項目也還需要等待最終核準才能開工,時間約為一年。所以,2022年將是一段注定“平緩”甚至“平淡”的時期。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祁和生直言:海上風電產業因為目前補貼政策到期,還在從這兩年的緊張中調整恢復。因此,2022年將是休整期和過渡期,肯定會有一些中小企業遭遇新的困境。

全方位的創新挑戰

“我們開發的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是亞洲首個采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風電場,邊推進、邊探索、邊解決。去年10月至12月出現了很多技術難題,很多人都擔心不能在年底前并網。”憶及搶裝過程的種種驚險與創新,三峽新能源如東項目柔直工程部副經理何俊生頗為感慨。

一場搶裝大潮,倒逼了海上風電開發技術與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創新。此次搶裝潮期間,國內海上風電產業出現了許多技術上的創新應用。如東海上柔直工程作為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電壓等級最高、亞洲首個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也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在我國遠海風電送出領域的首次應用。柔直技術具有電纜線路輸送容量大、損耗小、使用壽命長、輸送距離基本不受限制的優點,非常適應離岸70公里、容量大于100萬千瓦的風電場集群的開發,是迎合平價時代、有效降低成本的深遠海大規模開發技術。而在廣東陽江,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和國內首座浮式海上風電半潛式基礎平臺也先后完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未來的海上風電業,國產自主研發技術將得到更大比例的應用,“大國重器”不僅是時代之要,也將帶來避免關稅、降本增效的優勢。搶裝潮期間,各家能源企業原有的管理運維模式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在不斷應對新壓力、新問題的過程中,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成為企業的另一個創新增長點。去年的項目建設中,蘇交控如東項目曾經歷了批次性問題,臺風的侵襲也曾造成不少風機同時停機。因此,蘇交控努力打造精細化運維系統,保障全新海上風機設備的監測管理,并接近于實現智能化管控。面向2022年之后,面向“十四五”“十五五”周期,海上風電市場將對產業鏈的自主創新提出更高要求。華東勘探設計院新能源院院長戚海峰認為,未來五年,國內的海上風電開發整體而言還是會偏向近海,但從“十四五”末開始,深遠海的風電開發將成為主流。他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會出現三大新方向:單機裝機規模擴大,安裝、施工工藝的提升,結合海洋牧場、能源島等新概念的綜合開發。”平價上網的壓力依然巨大在業內,2022年被稱為“中國海上風電平價元年”。因為期望中的平價緩沖期并未到來,大多數企業仍將面臨艱難的過渡期。度電價格“腰斬”,使得國內海上風電市場進入了以“加速降本增效”為主題的全新競爭階段。

據記者了解,我國海上風電的開發成本從2010年的每千瓦23700元下降到2021年的每千瓦18000元,當前最低的成本數字已驟降至約每千瓦13000元。相較于廣東、福建,江蘇海上風電的成本相對低廉,但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居全國之首。

風機大容量開發與技術創新是目前整機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風機容量增長并不會造成開發成本的同比例上漲,而大容量機組需要的機位點也更少,意味著前期投入的減少。而技術創新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設備造價,但這兩方面的投入無疑對企業的融資能力帶來了考驗。江蘇雙瑞負責人告訴記者,海上風機在進入8兆瓦至10兆瓦、葉片突破百米直徑之后,投資更大,不僅會影響利潤和生產穩定性,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產能損失。

與廣東、福建等地相比,江蘇擁有臺風少、近海水淺的自然優勢,但也存在劣勢。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大,是全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廣東是我國海上風資源大省,發展海上風電具備獨特優勢。同時儲備了大量可供開發建設的優秀海上風電場址資源。自然條件的特點,促使廣東、福建很早就規劃了深遠海的開發,在浮式基礎、大葉片、大容量風機的開發領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金風科技、明陽智能、東方電氣等風機商均已開發出了適于粵閩海域的8兆瓦以上大型海上機組。這一市場背景下,江蘇的海上風電裝備技術創新必須進一步加快腳步。

戚海峰指出,目前中國的海上風電規模已是世界第一,從2022年開始,中國海上風電開發規模和技術初具領跑全球的基礎條件。他預計:“最早在2022年下半年,我國的海上風電產業通過新一輪技術的投入使用,在平價上網條件下,新項目會逐漸具有經濟性,市場將迎來復蘇。”